这一成绩水平,是研究高水平运动员的基础;而与这一成绩水平相对应的步长步频指数的两组数值,则是绝大多数运动员由低向高进步过程中,步长与步频在一定水平层面的相对平衡点。
二、步长指数与步频指数的相互关系
(一)苏炳添跑出9.99s的优异成绩后,在赞扬和分析其技术结构的文章中,有人说苏的步长指数已接近1.2这个“最合理比”,还说“在世界目前公认的理论中,步长/身高得出的系数越接近1.2,则被认为是越合理的比例。”必须指出,这里所谓的“系数”一词纯属滥用外,所谓“最合理比”和“合理的比例”也是一知半解的误读。
首先,我们在分析具体的步长步频问题时,必须将两组数值共同对比分析,不能单独用一项数值说事。所以,谈步长必须结合步频才有实际意义,才能准确分析情况和问题。
其次,我们在上节已经指出,男运动员1.2~8,女运动员1.15~7.5这两组数值是集多数“一般国际水平”运动员成绩和情况研究提出的基点和依据,是一定水平成绩层面步长步频相对均衡规律的产物,也可以视为一项标准或一座门槛。所有高水平优秀运动员超越1.2~8(女运动员1.15~7.5)这一数值应该是一种普遍现象。如果有人低于或大幅度低于其中一项数值,可能说明是一种特点或例外,应该采取特殊的应对方法。所以,在数值表现上,追求的是更高更好(两项数值同时提高)。如果两者出现高低不同情况时,也是根据实际需要加以调整(“扬长”或“补短”),决不会去追求什么“最合理比”。
(二)在步长与步频问题上,全世界的优秀运动员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均衡型(绝大多数优秀运动员属于这一类。他们的步长与步频指数都不同程度超过1.2~8或1.15~7.5,只是略有高低不同);第二类是步长型(部分或少部分优秀运动员属于这一类。他们的步长指数大大超过1.2或1.15,步频指数则明显低于8或7.5。如美国男运动员伯勒尔(Leroy Burrell)、我国女运动员韦永丽等);第三类是步频型(部分优秀运动员属于这一类。他们的步频指数大大超过8或7.5,而步长指数明显低于1.2或1.15。如过去称雄一时的东德女运动员戈尔,我国男运动员张培萌及为数不少的我国男女短跑运动员)。
在具体的训练工作中,提高100m成绩(提高速度)的途径有三种:第一、步长和步频同时提高。第二,步长和步频其中一项保持不变,另一项提高。第三,步长和步频的其中一项提高之得,超过另一项下降之失。所以,对于具体运动员必须根据其不同情况(身体条件,技术状况,及素质状况等),进行具体分析,选择和采取有针对性方法,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三)步长和步频指数适用于所有参加100m比赛的运动员,自然也可以包括青少年运动员。但由于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许多方面因素还在发展过程之中。所以,除涉及选材等目的外,一般情况下对青少年运动员不采取步长与步频指数,去设计和指导他们的训练。而对于成人运动员,特别是达到较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步长和步频指数在速度发展过程中所反映(或揭示)的仅是技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步长和步频指数的有关数据,可以从一个特定角度发挥其判断、鉴别、评估和指导的重要作用,但很大程度上也只是说明一种现实的情况和预期一种发展的趋势。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也不宜夸大。要想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首先必须懂得训练工作是对人的工作,在了解一般规律基础上,必须充分考虑个体化差异,不能简单套用一个什么公式或道理,去应付和解决一切问题。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许多方面相互配合,协调解决起跑技术,加速能力,最高速度能力和保持速度能力,以及相关专项素质等具体问题。决非像有些人想象中那样容易和简单,以为测出一个数据就万事大吉了。
三、国内外高手步长与步频指数有关情况简析
(一)国外高水平优秀运动员有关情况
1.博尔特(Usain Bolt)男,牙买加,1986年出生,身高1.96m
由(表一)可见,2009年柏林世锦赛博尔特仅用41步即跑完100m全程,全程平均步长高达2.44m,这一步长绝对值是迄今为止世界最优秀运动员的最大值。但是由于博尔特身材很高,这个步长表现对于他的身高而言,并不是十分突出的特征,他的步长指数为1.244,与世界最高水平均值(因为无近期统计资料,这一均值是稍早10年左右的统计,仅供参考)相仿(1.241)。而他高达8.388的步频指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仅大大超过世界最高水平均值(8.154),而且给许多仅以肉眼观察即得出结论者以极大的惊诧。
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博尔特全程技术特征属于步长与步频相对比较均衡的类型(均衡型)。对比他2008北京和2009柏林的数据,他在步长和步频两方面所有方面都提高了,所以百米成绩也大大提高了。博尔特的高水平成绩表现,除步长和步频的特点外,还在于他无与伦比的加速能力,世界最高水平的最高速度能力和保持速度能力。2009年柏林世锦赛,他的表现堪称完美:20~30m的平均速度已达到11.10m/s,最终高达12.30m/s以上(60~70m)。他起跑~60m分段时间达到6.30s左右,这个成绩比美国人格林创造的6.39s的世界纪录还要快。而且他50~100m只用了4.11s,后半程比前半程少用1.36s之多,而最后阶段90~100m的平均速度仍高达12.05m/s。
2.鲍威尔(Asafa Powell)男,牙买加,1982年出生,身高1.88m
从(表三)可见,鲍威尔虽然也身材高大,最高水平时平均步长也较突出,但他与博尔特一样,具有明显超过世界水平均值的步频能力。所以,综合分析,鲍威尔也是一名步长和步频相对均衡的选手。2007年他最高水平时的情况与2009年柏林相比,步长和步频指数一降一升,上升之得(步频)低于下降之失(步长),总的成绩也就下降了。
【附】鲍威尔2009年柏林世锦赛的分段成绩和速度水平统计,可与博尔特对比:
3.伯勒尔(Leroy Burrell)男,美国,1967年出生,身高1.80m
美国的伯勒尔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著名短跑运动员之一,曾以9.88s的成绩获得1991年东京世锦赛亚军(卡尔·刘易斯以9.86s夺冠)。他的特点十分突出,即以步长著称。身高1.80m但100m全程仅用42.5步完成,结合身高考虑,步长指数高达1.307,虽然平均步频比博尔特还稍快(4.314步/s~4.28步/s),但步频指数则大大低于8的标准门槛。可以说,是典型的步长型选手。对这种特点显著的运动员而言,可能“扬长”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其步长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力争“克短”,争取步频略有进步,才是可行的进步途径。我国学者李汀曾提出,好的步长能力对步频提高也应会有一定益处。提高运动员的步频能力,除了提高肌肉收缩速度的训练方法外,还可以考虑以“剩余”步长换取步频的训练方法。争取以步频提高之得超过步长稍有下降之失,获得成绩的提高。
3.伊东浩司,男,日本,1969年出生,身高1.81m
日本运动员伊东浩司是我国运动员学习借鉴与追赶的榜样。1998年曼谷亚运会他以10.05s夺冠,并在复赛中以10s整的成绩创造了亚运会和亚洲纪录。多年来,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日本运动员能够达到的,我们也应该做到。”很大程度指的就是他。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他是非常标准的步长与步频均衡型运动员。与我国当年同期及现在的多数运动员相比,伊东浩司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的步长优势,能以45.5步完成100m全程,与他同期的我国运动员(周伟、林伟、尹汉钊等)及现在的多数运动员难以达到。第二,他200m当年最好成绩20.16s(当时他100m最好成绩为10.08s),这是与100m成绩非常均衡的高水平成绩,这更是当时和现在我国所有运动员都未曾达到的成绩水平。我国许多运动员可以从与伊东浩司的对比中找到自己的差距和问题,特别是身高1.86m也跑出10s整成绩的张培萌。我国学者李汀曾经指出,根据多年研究,相对较长的步长能力对100m成绩的意义,在男子和女子之间是有所不同的。历史上步长和步频型运动员都创造过女子100m的高水平好成绩,而纯属步频型男运动员创造高水平100m好成绩的几乎没有。所以,如何有效地发展和提高步长能力是我国男子短跑进一步提高成绩水平的关键。
4.福岛千里,女,日本,1988年出生,身高1.65m
福岛千里是当前日本最优秀的女子短跑选手,在亚洲比赛中她曾多次战胜包括我国运动员在内的所有选手夺冠,如2010年亚运会和2015年亚锦赛。从数据统计分析,她的步频指数明显高于标准门槛(7.86~7.5),而步长指数又略低(1.133~1.15),可以说她是一名偏于步频型的选手。她的情况其实与我国相当多数女运动员相近,所不同的是她的200m成绩(22.88s)可能比我们所有人更高。
【感谢阅读,未完待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