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除了女排和女篮尚能保持一定竞争力外,其他项目都出现了明显滑坡。
男足长期在亚洲二流徘徊,甚至屡屡输给东南亚球队;女足从世界顶尖跌至亚洲前列;男排早已不复当年之勇;男篮在2019年世界杯主场失利后,也陷入了低谷。这种集体性的衰退与中国奥运代表团在夏季奥运会上的稳定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五届奥运会稳居奖牌榜前三的体育大国,为何在最具影响力的集体球类项目上节节败退?
究其原因,首当其冲的是青训体系的崩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特色的体校系统为三大球输送了大量人才,但随着体育市场化改革,原有的青训体系被打破,新的体系又未能及时建立。足球项目最为典型,职业化改革后,基层体校足球班纷纷解散,而俱乐部青训又因急功近利难以持续,导致人才断层。相比之下,日本足球坚持校园足球与职业青训并重的模式,经过三十年积累终见成效。
其次,职业化改革的不彻底也是重要因素。三大球中,足球、篮球的职业联赛看似红火,但实质上未能建立健康的商业模式。俱乐部过度依赖企业输血,缺乏自我造血功能;球员流动受限,转会市场畸形发展;青训投入不足,梯队建设形同虚设。当企业因经济压力撤资时,整个体系便难以为继。反观欧洲足球、美国篮球的职业联赛,经过百年发展已形成完善的商业生态系统。
第三,训练理念的落后制约了发展。随着世界三大球运动快速发展,训练方法、战术理念日新月异,但中国教练员的知识更新速度明显滞后。很多基层教练仍在用二三十年前的方法训练球员,导致培养出的球员无法适应现代比赛的高强度、快节奏要求。篮球项目尤为明显,当世界篮球强调位置模糊化、空间利用时,中国球员仍固守传统的位置分工。
管理体制的僵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三大球的管理长期存在"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的问题,行政干预过多,专业人才难以施展拳脚。足协的频繁换帅、篮协的政策摇摆,都让项目发展缺乏连续性。相比之下,日本足协的百年规划、美国篮球的"梦之队"选拔机制,都体现了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理念。
值得反思的是,我们在追求奥运战略成功的同时,某种程度上忽视了集体球类项目的发展规律。奥运金牌战略更注重个人项目,而三大球这样的集体项目需要更长的培育周期、更广的群众基础、更系统的建设规划。当其他国家在扎扎实实做基础建设时,我们却期待通过短期集训、归化球员等方式快速提升成绩,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最终导致了今天的局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